一段相當短暫的存在--大約 70-80 年--不可避免地結束了。但是黑澤明走錯了路。導演的兩部最佳影片--《醉天使》和《活著》,拍攝於上世紀中葉,更多的是關於死亡而非生命。八月狂想曲是黑澤明於 1992 年拍攝的倒數第二部電影,以其最引人注目和最正確的表現形式,是一首對生命的讚歌。

醉天使 (1948)
二戰結束後,這位昔日成功的醫生吃盡了苦頭,不斷壓制為病人開的酒,使他本已絕望的處境更加惡化。他的人性品質在一個流氓,一個年輕而英俊的傢伙的感人關懷中體現出來,他慢慢但不可避免地死於肺結核。
戰後日本交織在一起的兩種命運的悲劇向觀眾講述了犯罪世界的殘酷、對黑幫榮譽的迷失、恐懼,以及簡單的人類善良、愛和死前真正的勇氣。配得上“最佳影片”稱號的畫面有很多,但《醉天使》卻無法為這個權利而戰。這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原因--他沒有參加比賽。
“現場”(1952)
另一部可以成為滅絕末日的空前勇氣的讚歌的電影是《活著》。得知所剩無幾後,老人決定,總的來說,他的生活是徒勞的。他想到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他計劃將自己在操場上的記憶永久化,將其建造在一個被忽視的荒地上。
黑澤明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為了實現他的目標,英雄必須在自己身上做出很多改變。畢竟,否則,一個軟弱的垂死老人,性格聽天由命,也無法打破擋在他面前的官僚機構的慣性和傲慢。老頭子把建設作為末日的事情,堅持收集必要的簽名、印章和決議。他將不再被上級的咒罵,同事的坏笑,或黑幫的威脅所阻止。如果前方有永恆,又怎麼可能。
“八月狂想曲”(1991)
經過幾十年和其他精彩的電影,黑澤明製作了關於生活的電影。簡單的快樂和巨大的悲傷交織在一起,跨越了45年(奇怪的巧合,距離電影《活著》的拍攝時間只差了一點點)。儘管現在是 1991 年,一位和孫子孫女住在長崎市附近簡陋房子裡的老婦人不能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件,它永遠改變了世界。然後美國炸彈造成許多人死亡,包括她的丈夫。可怕的記憶一直困擾著她,有時會導致不恰當的行為。
Akira Kurosawa 是一名活動總監,這裡是一個轉折點:在 8 月 9 日之前,她沒有回憶過去,而是收到了她哥哥的海地邀請。會有盛大的旅行嗎?是的,如果一個女人設法擺脫她多年來依戀的過去。這張照片被公認為是黑澤明的最佳影片,也是一首淒美但同時也是對生命的儀式讚歌,這位邪教導演在離別前不久表演了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