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條約組織,歷史上以縮寫 ATS 命名,是為了反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今天稱為北約)而成立的。

華沙條約是關心建立北大西洋聯盟(今天稱為北約)的國家之間談判的結果。結果,1955年5月14日,他們在華沙簽署了一項條約,假定參與者之間存在友誼、合作和互助。為了紀念簽署文件的城市,新成立的協會被命名為華沙條約組織,通常縮寫為 ATS。
ATS的創建和運行
在該組織成立之際,即 1955 年 5 月 14 日,八個國家簽署了華沙條約--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波蘭、羅馬尼亞、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幾天后,即同年 6 月 5 日,該協議生效。
雙方協議規定,參與國在國際關係框架內開展活動時,承諾避免使用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然而,如果這種威脅或暴力本身適用於簽署華沙條約的國家本身,其他參與者必須通過他們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向受影響的國家提供援助。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排除使用武力。
內務局的活動主要包括進行聯合軍事演習:1963、1965、1967、1968、1970、1981和1982年進行了大型演習。此外,在 1979 年,聯合全球電子情報系統使用了簽署 ATS 的國家以及越南、蒙古和古巴可以使用的工具。
由於合同最初是作為具有特定有效期的文件簽訂的,經過30年,即1985年,其有效期屆滿。因此,1985 年 4 月 26 日,簽署條約原始版本的國家達成協議,其中規定的條款將被視為再有效 20 年。
ATS的解體
然而,華沙條約組織甚至在本協議到期之前就已不復存在。 1968年,阿爾巴尼亞正式脫離它。近 20 年後,即 1990 年,內務局的軍事單位被清算,並於 1991 年 7 月 1 日簽署了一項議定書,證明《華沙條約》的條款已完全終止。